Monday, June 12, 2006

期末考试--Critical Lens写作(原文已稍经改动)


“好的文学作品可以取代我们未曾经历过的生活。”这句话的意思是一部好的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可以让作为读者的我们有如身临其境似的感受作品中的恶环境,事件以及当时的人们所经受的痛苦,从而对当时的社会有深刻的认识。我同意这句话。我将用雨果的《悲惨世界》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来说明我的观点。

作品《悲惨世界》中,讲述了19世纪初法国的巴黎,社会上的所谓正义,法律和人们的保护者是黑暗的。冉阿让是一个有仁义,道德,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以怨报德的大好人。然而,他却因为了让姐姐的几个饥饿的孩子吃上点东西,偷了一块面包而被捕了。而且很多年后,当上市长的他还是被追捕。于是,作为执法者的沙威也迷失了。沙威尊敬冉阿让了,说明当时黑暗的社会中透出一丝光明。这些通过沙威的心理描写和行动把我们带到了19世纪初的巴黎,仿佛让我们亲眼看着沙威在面前挣扎着。这让我们充分体会和经历了那种我们没有经历过的处境,从而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当时的社会是多么的黑暗和混乱的。这就是作品可以取代我们未曾经历过19世纪初巴黎的社会生活现实。

另一部作品《高老头》中,也是讲述了在19世纪初的巴黎,一个叫高里奥的退休面条商人的悲惨经历。作为父亲的高老头在临终前想见两个女儿的最后一面,但是拿自己所有钱替挥霍无度的女儿还债的高老头已经没有能力把女儿叫回来了。贪钱的女儿冷血无情,利用借口不去看望临死的父亲。最后,高老头在心愿未了的情况下,屈屈而终了。我们尚未人父,也没有到过19世纪的巴黎,但我们从高老头的言语和行动中深深地体会到当时的情境,清楚地认识到当时的社会是多么的黑暗可悲。女儿对父亲之间竟连亲情都没有了,可见社会上的人是多么麻木和冷血。作品让我们认识到19世纪初法国巴黎的社会现实是多么残酷和令人悲哀的。

综上所述,雨果的《悲惨世界》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都描写了19世纪初法国巴黎人们的一些生活经历。通过对人物的言行描写,使没有当过警察,也没有做过父亲,更没有到过19世纪初法国巴黎的我们,深深地了解和经历当时人们的矛盾和悲惨的生活现实。我们犹如身临其境,体验了当时人们所想和所作,从而更好地认识19世纪初的法国巴黎的社会是多么的黑暗和混乱,社会上的存在的现象是多么令人悲哀和愤概的。因此,我完全同意这样的说法---“好的文学作品可以取代我们未曾经历过的生活。”

Monday, June 05, 2006

Critical Lens 写作练习

“ 冲突展现了人的丑恶和善良。”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人与人之间或个人心理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他们的言行可以反映其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从而展现了他们对别人或社会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我同意这句话。我将用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和雨果的《悲惨世界》来证明我的看法。

作品《高老头》中有描述了十九世纪初法国巴黎拉丁区里,一个叫高里奥的退休面条商人。他就是雷斯托伯爵夫人和纽兴根男爵夫人的父亲。年老的高老头把自己的财产都给了挥霍无度的女儿,替她们还债,钱都用光了。然而,这时候得了重病的高老头,在临死前一直想见女儿最后一面,还自己最后的心愿。他派人去找她们回来,但是这两位女儿都没有来看望这位将不久人世的父亲。这时的高老头仍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女儿。作品在这里表现了高老头与两个女儿之间的冲突,一方面展现了高老头作为父亲,对女儿时刻爱护和记挂。这表现了他本性的善良和伟大。另一方面展现了女儿的冷血无情,对临死的父亲不顾不问。这表现了她们本性是丑陋和恶劣的。所以,作品用父亲与女儿之间的冲突,来表现了他们对别人是关心,爱护,还是冷漠无情的,从而反映他们的本性的善良与丑恶。

另一部作品《悲惨世界》中也描述了在十九世纪初的巴黎,沙威是一位严明的执法者。作为警察的他,在遇上冉阿让后,因为冉阿让是一个行善的会阿仁,一个有着同情心的苦役犯,温和,乐于助人,仁慈,以德报怨的人,自己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冲突。作品中提到:“沙威感到一种可怕的东西侵入了他的心,那就是他对一个苦役犯的钦佩。去尊敬一个劳改犯,可能吗?他因而发抖,但又无法摆脱。经过无效的挣扎,他在内心深处只得承认这个卑贱者的崇高品质。这真令人厌恶。”这里通过沙威自我心理的矛盾与斗争,体现了他是善良和理性的。作为执法者,他有这种心理矛盾,说明他那些法律的傀儡不同。他有同情心和良知。所以,作品中人物自我的心理矛盾与斗争也能表现其本性的善良与丑恶。

综上所述,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和雨果的《悲惨世界》都描述了十九世纪初巴黎的人们之间或个人心理的冲突。通过这些矛盾与斗争,反映了他们对别人是关爱,同情的,还是冷漠,无情的,这也就展现了人的善良伟大和丑恶卑劣。“冲突展现了人的丑恶与善良。”这句话也就从这两部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了,同时也说明了我的观点。

Saturday, June 03, 2006

如何看待年青人向上层社会爬的现象?文学作品中是如何表现这些人物?

年青人向上层社会爬的现象无论在现在,还是过去都普遍存在着。这是由家庭和社会两方面造成的。家庭方面,可能是贫穷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入上流社会中,从而改变自己悲惨的生活,过上快乐无忧的日子。因此,一些贫穷的家庭,父母从小就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嫁个有钱的贵族或儿子能娶个有钱的富家小姐。在父母的思想影响下成长,这些年青人思想上也潜移默化地有着相同的想法。社会方面,有钱的人看不起贫穷的人们。他们不想穷人那样要饿着肚子,不用整天为下一顿饭而担忧,贫富两极分化,所以贫穷家庭中的孩子对上层社会有着无限的向往。因此,他们要往上爬,无论怎样,都要挤进上层社会的大门。结果,一部分年青人变得不择手段,六亲不认,冷血无情。

如司汤达的《红与黑》中,于连是一个出身贫穷家庭的孩子,容貌英俊的他不甘屈居人下,他想要向上层社会爬。另外,向上爬的同时,饱受贫穷之苦的他还想向有钱的人进行报复。于是,这场越级对抗便开始了。他先从市长的太太下手,企图征服她来报复那位有钱的市长。作品通过于连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了他勇敢中又带有懦弱。他暗自说道:“等十点钟响了,我一定执行我在这一整天念念不忘要在今晚执行的计划,否则我就会寝室去,用手枪打死自己。”这反映了于连为了向上爬而下定决心。然而,玩弄市长太太的感情,这毕竟不是男人所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