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29, 2006

Homework of AP Chinese class trip to a Chinese printing exhibit.

1.汉字发展有几个过程?
2.中文印刷的最早的形式是什么?
3.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4.你不太明白的是什么?

中国汉字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每一个字,每一种字体的形成都经过了无数个细微改进,从而形成一套较为固定和广泛使用的文字系统。这里面又可以分为几个大的演变阶段,它们是公元前13-14世纪商代的甲骨文,西周时期的金文(大篆),秦始皇时期的小篆,汉代的隶书和东汉末期的正书(正楷)。 中文印刷的最早的形式是彩陶印刷。

在这次展览中,我对很多东西都很感兴趣,也对很多事情不明白。例如,对于甲骨文我挺感兴趣的。我想知道甲骨文是怎样来的。人们怎样把它们看到的东西转化成图像作为表达意思的言语,是不是人有天生的学习和模仿能力呢,还是经过后天的影响呢?人们把文字刻在骨头上,有什么用意,用来纪事?他们为什么要把事情记下来呢?像今天的人们,有一部分都没有把事情记下来的习惯,甚至连想都没有想过。那远古的人们是为了什么呢?

看着甲骨文,令我想到很多,然而当看到用汉代隶书写那同一个字的时候,我忽然发现可以看得懂那个是什么字,用正楷写时就更明白了。真是令人惊叹阿!不是考古学家的我竟然可以看明白这么多年前的文字。细心想想,就觉得汉字的伟大,这个历史跨度是多么的大,有差不多两千年呢!这对于文化的传承的贡献很大。同时,我又想到那么汉字以后还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呢?正楷是否已经最完美了?


看着古人写的文献,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后来才发现是标点符号的关系。他们的文字里没有标点符号,那么其他人阅读时要自己来加符号,就是要知道哪里开始到哪里才是一句话。这是很有趣的事情,因为断点的地方不同,意思就可能不同了,如前段时间我又听过这句话“做爱做的事情”,要是把它分为“做,爱做的事情”和“做爱,做的事情”就不一样了。由此可见,标点符号是很重要的。

对于印版,我想到要是人们在印之前,想知道印版上面的内容,可以怎样做。我对一个广告印版上的内容很感兴趣,那时候的人们已经有这么创新的想法来宣传自己,但是字体是反过来的,于是,我忽然想到用镜子可以看到上面的内容。因为镜子中的像跟原来的是反过来的。然而,从镜子中我可以看懂单字,不过还不是很明白他的意思,有代沟啊!



Sunday, October 22, 2006

语言,方言和不同文化

对于语言和方言,我觉得他们跟人们生活互动的扩展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他们是从属关系,他们应该是先后而出现的,并且不严格地说他们也许已经反复地多次更换角色了。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都是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狩猎和耕种成为生活物质的主要来源,因此那时候还没有贸易。由于有地理上隔离,像河流,山川,森林,沙漠等地理障碍,人们只能跟住在一起,或者临近的人群有生活上的互动,如一起狩猎。为了能够沟通,方言便出现了。我猜想可能当时的人们看见动物之间会不同的声音互相回应,因而学习它们那样通过不同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大家之间有了默认的一套沟通用语,像发出A声音就是开心,而B声音就是要攻击等。我想,这也许就是最原始的方言。随着历史发展,交通工具的发明,贸易产生了,距离较远一点的不同地方的人群开始有了互动。与此同时,当有一定距离的两个不同地方的人们有互动交流时,也就是不同文化的交流,如住在海边的渔民和内陆山区的人民,他们就会有着不同的方言和文化。当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在互动的时候,因有着不同的方言,他们不一定能够沟通得很好。经过学习和交流,他们也许会选较容易明白,便于交流的方言共同使用。然后,随着两个地方互动的密切,居住在人口的增长,这两个地方就会变成一个大群体,也许就是一个小镇,而那个共同使用的方言也就变成这个镇的语言了,也就是说方言转换角色成语言。当然,一个大群体里可能包括三个或更多的小地方。当经济更进一步发展,交通工具的改善允许更远的人们之间有互动时,这个大群体也要升级了,由多个不同的大群体合成一个更大的群体,也许就是市。曾经转换角色成为镇语言的那个方言,面对更高一级的分类是又一次转换成这一级里的方言了。如此类推,继而就是省,接着就是国了,随着范围的扩大,方言和语言的角色继续转换着。不过,在同一片大地上,也许同时存在多个同样等级的群体,也就是不同的国家。历史上,中国曾经存在着多个小国,后来是秦始皇把中国统一起来的。然而,现在中国的语言在世界的范围内又只是众多语言的一种。从角色上讲,中国的语言又转换为世界中方言了。

然而,要把某一种方言作为一个在大地域内使用的语言不是一天,两天,或者一个月,半年的事情,而是需要更多的时间的。因为不同的方言,人们发音时的声调不同,口头用词也不同,特定情景下的用语就更不同了。现在中国的语言是普通话,因为严格来说,语言是某种方言完成标准化,特别是书面标准化的程序后,人们就称其为语言。我的父母是不会普通话的,他们只会说家乡的方言。家乡方言发声的声调跟普通话不同,普通话的声调教低,而家乡方言的声调较高,听不懂的人会以为他们在吵架。随着电视节目,以及平时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他们经过多年后的今天,尽管带有口音,他们还是可以用普通话来与人沟通。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特定用语和短语他们是听不懂的。尽管是作为学生的我,有时候在跟人们交谈或者阅读文献时,也有很多用语不明白,因为这里面参杂着不同的文化。要想明白有着不同文化的人的话语和文献,那就要涉及到文化的交流。

不同的群体的互动中同时体现了文化的交流。由于地理上的隔离,不同的地方生活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如服装文化,饮食文化等。住在纬度较高的地方的人们,由于天气寒冷干旱,穿的衣服会比较长和厚。他们种植像是小麦等庄稼,食物就会以面包为主。而住在纬度低的人们,由于天气炎热潮湿,穿的衣服比较短和薄。他们种植像是水稻等庄稼,食物以饭为主。然而,要想真正明白不同的文化,听懂不同的方言和看懂不同的文献,就要亲身去体会,最好就是生活在那个文化的圈子里,接触那里的人,品尝当地的食物,穿上其衣服感受感受。但是,不同文化之间要有交流,需要人们的主观认识。要是人们认为自给自足已经足够了,他就不会有主动接受和学习其他文化的动机,封建制度的清皇朝就是这样一个态度了。当林则徐说要放眼看世界的时候,这个百年皇朝已走向灭亡了。因此,要有文化交流,就要有人们的主观认识。至于这个主观认识是什么,我觉得要明白文化是历史与现在的体现。一个文化可以带新观点,新物质帮助另一个文化,当然,有好处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冲击。那是因为不同的文化评定事情好坏的标准不一。然而,如何去取长补短又将会是一门更高深的和值得去探讨的学科了。

Tuesday, October 17, 2006

English version of my poem"随想---夜"^ ^

Fallen leaf was dancing in the wind by itself,

One walked with his shadow under the light.

I looked out of the window at the lonely moon by myself,

Bored and lonely to counted stars.

(For the readers: I have tried, but it is hard to translate Chinese into English, so please give 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it. Thank you! The audio record of this poem in Chinese is on my podbean now. Welcome to my podbean by clicking the link on the right side named "lcd's podbean".)

Monday, October 09, 2006

阅读“汉字历史”后对以下问题的个人想法

1。 汉语有哪些特色?
2。 语言和方言在定义上有什么区别?
3。 语言对一个民族有什么重要性?

汉语的特色就是其起源于图画。开始时,人们用图画和做图解的方法来提示事件或语句。这种图画与现在的图画不一样,在当时来说,它就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文字记录和交际功能,尽管还不是很完善。这就是汉语最大的特色,它并不像很多外国文字那样建立在发音的基础上。因此,同一个国家里,不管国家有多大,只要用的文字是同一种符号,人们就能明白,这一点就不同于语言了。每一个局部地区却有着其独特的方言。正因为那样,基于发音而建立的文字就受到地域的限制和挑战。那些经受不起考验的国家,就会四分五裂,如过去异常强大的罗马帝国使用的就是拉丁语,现在罗马帝国已经不复存在,并且拉丁语已经快到了失传的地步了,也许这就是语言跟方言的差别吧。我个人的看法,语言就是国家性的,统一性使用共通沟通工具,而方言却是地方性的,单一性的沟通工具。以我自己而言,广东话跟台山话就已经是不同了,因为台山是广东省的一个市。然而,台山话跟我的家乡话又有一点不同,因为我的家乡是台山市的一个镇。可想而知,单单我这一条线下来就有3种不同的方言了,要是没有了大家都明白的文字,我跟台山其他地方的人们该如何沟通呢,更不用说整个广东了,当然整个中国就提也不用提了。我想想也觉得恐怕,在不能沟通的情况下,人们生活是多么的不方便,更方面的交流会出现很多问题,也会产生很多的笑话。这样子,国家就会陷入一片混乱了,这也是十恶不赦的秦始皇的伟大贡献之一了。在扫平了六国后,他统一的东西真是有用阿!中国的文字在那时候统一了,这样即使在神州大地上有着多如牛毛的方言,但是人们之间的沟通却不成问题了。这个改变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实在是功不可没啊!中国的文字尽管在以后的岁月里,还经历着种种的改进,但是其统一性没有改变。因此,几千年下来,中华民族屹立不倒,反而这东方巨龙正朝着太阳无惧地前进。

Friday, October 06, 2006

AP Chinese---小组project

这个学期我参加了AP Chinese这堂课,最近有个作业是要做小组的project,我们选的主题是节日。我们的组里有四个成员Jiang Shan,Tang Yu Hong,Li Chong 和 我(Li Chang Da). 我很高兴能跟她们,因为她们都是巾帼不让须眉,各有所长。

通过初步的决定,在这个project里,我们将对中国四个节日进行介绍。JiangShan负责春节,Tang Yu Hong负责七夕,Li Chong负责端午节,而我负责中秋节。关于课件设计方面,为了让读者能在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节日的过程中不会郁闷和打瞌睡,我们会以喜兴,活泼为主调,用文字,图片和小电影来展现节日这个主题,关于时间方面就是合理安排,早睡早起。哈哈!


这两天从报纸上看到有关于中秋节来历的一段文字,我把其中一部分摘录下来了: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称拜月节,是中国重要传统节日之一,因适逢三秋之中,十五又恰为月中,故又名‘八月半’,此日,月亮距地球最近,因此在民间的传统习俗上都有拜月,吃赏月饭的风俗。而在赏月的同时,亦流传着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树,玉兔捣药等美丽神话故事。”

这样的神话故事挺有趣,然而,我已经不记得自己是否听说过了。因此,做这次的project,能对这个节日了解更多,同时也能了解中国其他的农历节日,学习,欣赏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